今天上午举行的凉山州文化发展大会上,盐源县作交流发言。以下为发言全文:
一、盐源县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州委各项部署要求,坚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充分挖掘盐源历史悠久、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着力做好“规划建设”“文化惠民”“文遗保护”等文章,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旅产业快速发展,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
(一)夯基础,文化设施提档升级。按照“县级提质、镇级达标、村级覆盖”的基本原则,突出高标准、全县域、广覆盖,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投入3000余万元建成“两馆一台”,达到部颁县级三级馆标准,藏书50万余册,摩梭博物馆成为县内热门旅游景点,盐源博物馆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全县24个乡镇(街道)均有300㎡以上文化站,具备图书室等基本功能。167个村(社区)均有藏书1600册以上的农家书屋和面积30㎡以上的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100%。
(二)建载体,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充分利用春节、中秋、国庆等时机,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每年举办大型文艺演出3场次以上,主题系列文化活动150余场次。倾力打造文旅形象品牌,成功举办首届盐源青铜文化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摩梭文化国际论坛、泸沽湖摩梭家园音乐节等大型文化活动10余场次,连续举办3届环泸沽湖国际自行车公开赛,定期举办“苹果节”“核桃节”“花椒节”,全面展示了盐源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支持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全县现有民间文学艺术类协会7个,会员500余人,150余支群众文化艺术团体以公共文化设施等为活动阵地,常态化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
(三)抓统筹,文化惠民广泛开展。深入开展“四好”创建,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创建县级以上“四好”村154个,“四好”家庭8.2万余户。每年开展“三下乡”活动20场以上,带动各乡镇、村(社区)开展各类文体活动1000余场次。全县广大文艺工作者以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工作为题材,创作出各类文学作品200余篇、歌曲20余首,反映脱贫攻坚工作的歌曲《永远在一起》等多部作品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
(四)重传承,文遗保护扎实推进。强化非遗保护与传承,21个项目跻身国家级、省级、州级非遗目录。认定非遗传承人205名,建立非遗传习所7个,一大批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深入挖掘历史文脉,聚力做好皈家堡新石器时代遗址、旱船军事要塞遗址、老龙头墓地等遗址遗存的发掘保护,全面拓展盐源历史的发展脉络,丰富盐源厚重的文化底蕴。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不折不扣贯彻好本次大会精神,特别是毅君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举措,坚定不移实施“文化兴县”发展战略,全力推动盐源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一)持续深入挖掘润盐文化,不断丰富盐源文化内涵。大力实施“润盐文化解码”工程,深入挖掘、全面梳理盐源历史文脉和文化特质,打造能够体现盐源文化内涵和人文精髓的特色文化品牌。用心用情讲好“盐文化”“笮文化”“青铜文化”“茶马古道文化”“摩梭文化”故事,精心打造润盐古镇,启动盐源博物馆、润盐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深入做好老龙头墓葬群、卫城古镇、“五所四司三马头”等遗址遗存的抢救保护,以及文化价值发掘工作,传承保护好珍贵文化遗产。
(二)持续深入推进文化惠民,不断丰富盐源文化供给。持续提升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跨越发展。大力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建设一批镇情馆、村史馆,注重农耕文化、文明公约、乡贤文化等的挖掘提升,推动乡土文化活态传承。繁荣文艺创作,鼓励更多文艺工作者扎根基层,推出更多接地气、传得开、有情味的盐源特色文艺作品、精品。放大文化带动效应,策划一批以泸沽湖为核心、辐射域内域外景点的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一批农耕文化体验、风光能源观光等精品点位,大力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群众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三)持续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汇聚文化兴县强大力量。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各族群众良好风貌。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评比,确保省级文明城市如期建成,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努力打造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先行典范,汇聚起建设“魅力笮都·实力盐源”的磅礴力量。
发言完毕,谢谢大家!